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开启国家公园新知探索大视野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时间:2024-08-30 11:03:56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优越的自然禀赋决定了国家公园是开展自然教育、探索自然新知的最佳场所。

  今天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所有人。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世界第三极”独特的高原景观塑造了一片最原始、最纯净的荒野秘境,藏羚、白唇鹿等高原生灵如开盲盒般带给人阵阵惊喜;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羚牛等野生动物超高遇见率令人惊叹不已;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四季分明的森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全国各地中小学生到此参加自然教育实践活动;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比成年人还要高大的“板根”奇景成为“打卡”之地;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碧水丹山”的自然组合景观与“闽越文化摇篮”的灿烂历史,处处彰显着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的魅力。

  高质量的生态文明成果、高品质的自然教育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江源国家公园:

  以水为源感悟和谐共生

  三江源素有“江河源”“高原水库”“中华水塔”之盛誉,这里不仅是江河源头,更是生态宝库,是野生动植物与人类和谐共生之地。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展现着蓬勃的生命力和充满智慧的共生法则。

  “水”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关键词。在被誉为“长江第一滴水”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既是长江发源地,也是澜沧江最大支流昂曲等重要流域的水源发育区。

  “一滴水”能带来多少故事?

  唐北区域自然教育课程采用多种方式深入探究“一滴水”从高原雪融到江河汇聚的奇妙旅程。通过影像纪录,让人们感受雪山融水的源头,引导公众观察水在高原的流淌路径;开展科普讲座,邀请专家讲解水源形成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举办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当地藏族群众分享与水相关的传统故事和习俗;通过实践课程,教导参与者像当地居民一样,用朴素的方式处理生活用水,进行循环利用。

  “水”主题贯穿自然教育全程。

  三江源国家公园推出的《中华水塔》《绿色江源》《源出青海》等宣传片以大气磅礴的拍摄手法、巧妙的构思,讲述了青海水系从雪山之巅奔腾而下最终汇入湖泊大海的动人旅程,向观众科普三江源“水源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及重要意义。

  这种全方位的自然教育方式,让受众深刻了解水文化、领悟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早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之初,自然教育就被作为重要工作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充分挖掘和整理园区内地质地貌、水资源、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文化和美学价值,以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与全民公益性为根本,初步构建起了以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为主导,学校、社区和公众为主体,媒体和社会组织多方参与,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广覆盖为特点的自然环境教育体系。

  在制度建设方面,2019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管理办法(试行)》。2023年8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专项规划》。

  在体系完善方面,针对三江源地区海拔高、环境特殊等情况,三江源国家公园建立以管理局展陈中心为核心、园内10处自然教育中心为分支、省内外展陈机构和园区生态监测站为点面的“1+10+N”自然教育基础网络,扩大自然教育覆盖面。

  在能力建设方面,选拔36名干部职工、生态管护员组成了解说员队伍,并举办解说员培训班、解说员大赛;出版《三江源国家公园解说手册》《源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三江源国家公园特刊》等书籍40余部;唐北区域为当地数十位巡护员精心制作口述史,把救助小藏羚、营救雪豹等难忘经历及珍稀动物独特的习性整理成册,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自然保护中来,共同守护这片神奇的土地。

  当前,唐北区域正在开展自然教育“绿色营”活动,通过自然影像、生态科普、沉浸式自然教育体验活动等形式,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自然奥秘、守护生态平衡的大门。青海区域通过制作手绘地图、览胜走廊宣传折页、推介27本自然教育科普书籍等方式,丰富自然教育体验,持续讲好三江源故事,扩大科普宣传范围。

  大熊猫国家公园:

  打造特色自然教育模式

  大熊猫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如果将保护大熊猫比作是在自然界中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大熊猫国家公园就是那把“大伞”,万物生灵在“大伞”之下安然栖居。大熊猫国家公园所处区域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分布有川金丝猴、羚牛、红豆杉、珙桐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同时,大熊猫国家公园还是国内最早开展自然教育的热点地区之一,王朗、唐家河、卧龙、龙溪虹口等区域已有10余年自然教育发展经验,形成了具有典型资源和地域特色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

  唐家河,一个被誉为“全世界野生动物遇见率最高的低海拔地区”。在这里,自然体验者随时可能意外地和野生动物“擦肩而过”,又或是彼此静静地对望凝视。五一棚、白熊坪,这些全球野生大熊猫科研保护国际合作的旗舰观测站全部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内,它们积淀的里程碑式的科研轨迹、扎实丰富的科研成果、深厚的科研文化底蕴等为自然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营养和人文内涵,传承着坚韧、执着、奉献的科学家精神。

  2023年,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受众达200万人次。放眼整个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在所涉23个县(市、区)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勃勃生机。

  平武县着力打造“中国自然教育第一县”,建立岷山(平武)自然教育总校和5所分校,发布全国首个县域自然教育总规。宝兴县以“大熊猫文化溯源”引领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荥经县以“全域自然教育先行者”为目标,实施“自然教育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大门片区同步建设”等两大策略,推动自然教育迈向纵深。汶川县以大熊猫国家公园汶川博士工作站与汶川自然教育学校为纽带推动自然教育发展。眉山区域立足四川1号界碑、亚洲第一桌山等独有IP,打造“杜鹃课堂”“问道珙桐”等精品课程,成立瓦屋山自然学校,编写相关教材。龙溪虹口“熊猫课堂”已成为全国自然教育知名IP。

  陕西片区研究布局大熊猫国家公园青木川自然教育基地、生态体验小区、入口社区及主要节点,推动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科普宣教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科普宣教馆,吸引周边游客及社区周边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同时,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编写了“秦岭生态小卫士(4—6年级)”自然教育课程等;以“祖脉秦岭  中央公园”“大美秦岭  熊猫陕西”为主题,利用“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契机,开展国家公园科普“3+4”系列进校园进社区、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结合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日、妇女节、植树节等,开展互动体验活动、故事化教学、多媒体展示、现场教学等。

  甘肃片区白水江区域以生态体验馆为中心,整合区域内的自然体验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活动。今年6月,“自然阴平探秘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周活动吸引了来自文县城区的500余名中小学师生参加。

  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规范有序发展,不仅让国内外访客获得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机会,更惠及当地社区居民,为社区发展和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

  四川省平武县关坝村96.8%的区域被纳入国家公园范围,关坝村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教育实践赢得了村内外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村里的务农人、手艺人、蜂农不仅作为巡护员参与国家公园巡护工作,还化身“生态导赏员”“自然教育导师”,为访客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解自然故事。

  社区的自然教育活动,最终也回馈了社区。自2019年自然教育开展以来,关坝村旅游合作社已连续4年向村集体、保护中心进行收益分配。这些资金支持了全村的社区会议、村民培训以及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等,让村民们都从自然教育中受益。这无疑又大大激发了村民投身野外巡护、投身自然教育的积极性。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与东北虎豹共享一片森林

  夏日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山高林茂、凉风习习。600多名师生在生态巡护员的带领下,一起分别结成探险小队,向森林深处行进。走巡护路、布设红外相机、捡拾动物粪便……一系列新奇的体验让大家兴奋不已:“我们正与虎豹共享一片森林!”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师生们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有了更多了解。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位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处的老爷岭南部,涵盖了我国东北虎、东北豹主要分布范围,具有中国境内罕见的由大型到中小型兽类构成的完整食物链。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了保障自然教育活动品质,精心打造活动路线,在科普野生动植物知识的同时,为参与者提供森林深度体验机会。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吉林片区已建成初步满足森林深度体验条件的研学线路。在吉林片区汪清县盗猎警示中心、监测宣教中心,自然体验者可以了解东北虎豹从种群濒危到恢复壮大的艰难历程,参观“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体验分布在国家公园全域的2万多台相机实时传回的野生动物监测视频,一睹虎豹雄风。

  在珲春市管护中心大荒沟管护站、三道沟管护站,自然体验者与自然解说员面对面交流保护故事,跟随巡护员进入森林深处体验巡护过程。茫茫林海中,体验者与巡护员一起收集红外相机资料、辨识野生动物足迹、学习土壤知识、采集并制作植物和昆虫标本,近距离感受国家公园原始森林和自然山水之美。

  在珲春,东北虎豹科普教育及资源展示中心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园区及周边功能最全、面积最大的入口社区综合服务站。在这里,可以了解野生动植物保护、濒危物种拯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知识。

  参加团队研学,则可以选择到珲春市敬信镇森林驿站住宿,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湿地生态考察、湿地鸟类调查、采集湿地标本等研学活动。驿站周边,还分布有防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圈河口岸、东方第一村等,方便体验边境风情和民俗文化。

  在黑龙江片区东宁管护中心,朝阳沟生态体验点开展研学活动别有特色。在这里,东宁女子巡护队带队深入森林体验巡护之旅,了解“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收集动物粪便进行科学鉴定,拍摄记录毛蕊老鹳草、野百合等特色植物,在监测相机中与野生动物“相会”……前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六峰山野外观测基地开展研学活动,基地内有千年以上东北红豆杉原始林,500年以上红松母树林。古树威严耸立、郁郁葱葱,造就了独特的古树群景观,是进行森林演替科普的理想场所。基地还配套建有宿舍和服务中心,可以满足50人左右长期食宿需要,适合开展团队培训和学生实习。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国雨林文化

  海南热带雨林是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是中国植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最有价值的地区之一。这里不仅有海南长臂猿、海南苏铁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还有高大“板根”、巨型“绞杀树”以及“老茎生花”“空中花园”等,构成了热带雨林的独特景观。

  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积极推进科普宣教工作,致力于向全世界传播中国热带雨林文化。

  2024年3月31日起,《中国海南·雨林秘境》宣传短片国际版本“China's Hainan: Song of the  Rainforest”在Discovery探索频道HOUR  CHINA(《神奇的中国》)栏目播出,每周日20:05播出1集,在同期播出的所有动物类型节目中,该栏目收视率整体排名前4,总触及量达1186万余人次。Discovery探索频道播出的语版包括英语、马来语等7种语言,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翻译制作中心联合译制的该纪录片西班牙语、巴西葡萄牙语、印尼语、菲律宾语版本一道,已于2024年7月开始在拉美地区、印尼、菲律宾覆盖区域的《中国剧场》栏目播出。《中国海南·雨林秘境》宣传短片国际版荣获2024年第45届美国泰利奖电视纪录片系列——自然与野生动物类金奖,成为传播中国国家公园、特色雨林文化的重要窗口。

  除线上广泛宣传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积极构建线下自然教育课程与活动体系,统筹谋划开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专项规划(2024—2030年)》编制工作,同时启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专项工作实施方案》。

  2022—2023年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陆续完成霸王岭科普展示标识和科普讲解系统建设、雅加雨林自然保护教育与生态体验栈道建设,稳步推进尖峰岭天池展示区科研和访问中心建设、鹦哥岭动植物博物馆提升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

  园区内,现有自然教育营地1个、标本馆3个、蝴蝶展览馆1个,并在周边建设10所自然教育学校,每年参加人数均在1000人次以上。

  2023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入选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鹦哥岭片区被授予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称号。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还着重加强自然教育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建立自然教育导师培训机制,计划至2025年培养自然教育导师50人。至2030年,自然教育导师规模预计增至175人。与此同时,自然教育导师根据当地特色,专项开发了“雨林植趣”等六大精品线路,为访客提供研学解说服务。

  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各片区积极筹备各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自然教育活动,规划“雨林+”自然教育模式。2022年开展“亲子游  青春季·莘莘学子畅琼游”研学,2023年开展为期5年的“雨林与您”科普嘉年华系列活动,在“新海南”客户端已推出20期《声动雨林科普课堂》。

  武夷山国家公园:

  充分展现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特色

  武夷山国家公园地跨福建、江西两省,是唯一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的国家公园。这里拥有丹霞地貌的绝美景观和地球同纬度地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是珍稀、特有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

  良好的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让武夷山国家公园成为开展“青少年进森林”自然教育研学活动的最美实景课堂和理想场所。

  202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举办了首场“青少年进森林”自然教育研学活动。今年8月,活动再次举办,来自北京、上海、昆明等全国10个省(市)15个城市的45名优秀青少年参加研学。在自然教育导师的引领下,同学们考察武夷山代表性的丹霞地貌山水画卷,登上先锋岭瞭望塔俯瞰武夷大峡谷壮观的地质断裂带,访国家公园宣教馆,全面了解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福建片区和福建长乐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创建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发布福建省首个林业行业团体标准《自然教育基地质量评定》。

  福建片区尤其注重促进学校教育与自然教育相融合,自2019年起,连续举办中小学生生态科考行、科普课堂进校园等活动,致力于更广泛地宣传国家公园理念,持续提升武夷山国家公园品牌形象。近年来,开展科普课堂进校园74场次,发放科普教育读本万余册。

  为了充分挖掘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特色,展示武夷山国家公园魅力,江西片区邀请专业的自然教育导师根据武夷山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专属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的一系列自然教育课程,如《“环保卫士”——绿水青山守护者》《探索奇妙的土地之旅:解开水土流失的谜团》《武夷山森林之歌》《一滴水的奇妙冒险》等课程,并联合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制定篁碧和车盘等区域自然教育线路规划,打造适合江西武夷山的自然教育课程,设计一系列寓教于乐、互动性强的科普教育活动。同时,加强与高校、社区等合作,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科普讲座、生态科考、野生动植物观察等活动。

  江西片区专项打造的“探自然野趣  觅江西武夷”科普小径,以科普场所、自然景观为主。在宣教馆内,参与者可以参观动植物标本、参加手工体验课,室外有1200米的生态科普小径和桐木关户外科普场所。在户外样地,可开展动植物标本采集、五感体验等户外活动,充分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记者 果叮咚  周语夏)


雨林动态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 版权所有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海府路80号省林业局
网站备案号:琼ICP备17004007号-2 琼公网安备:46010802000541号
网站设计和技术开发:南海网